“十五”: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原创性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本网记者1月8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五”期间,全院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获奖成果总计近500项,其中国家级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7项,省部级奖161项;发表科技论文1万多篇,平均每年增加20.6%,其中被SCI收录514篇,每年增加49%;出版专著535部,获准专利220项,审定品种187个,获新兽药证书29项。


  “十五”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产品竞争力提升为己任,团结协作,扎实工作,不断开拓,努力创新,全院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和科技产出稳步增长,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对我国农业农村解决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和科技支撑作用。


  水稻: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所承担的水稻功能基因研究取得突破,有关稻谷分蘖控制基因功能的研究成果分别在《Nature》和《Plant cell》上发表。这是国际上近年来在作物发育与器官建成、遗传与分子机理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


“十五”: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原创性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疫苗:近年来,根据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采用国际最前沿的理论体系设计研究方案,全面进行重大动物疫病(包括人畜共患病)的生物高技术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究。同时,对原有成果和技术进行筛选改进并组装配套,建立流行病学数据库、疫苗毒种库和疫情信息库,进而发展疫情预警预报和咨询系统,使动物疫病监测与控制技术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中国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哺乳动物致病性研究”论文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引起国际科学界的高度重视;研制的H5N2疫苗在扑灭我国2004年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近期,又自主研发出国际最新型的H5N1基因重组禽流感灭活工程疫苗,首次成功解决了水禽缺乏有效禽流感疫苗这一世界性难题,是目前全球唯一大规模应用的人类/动物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工程疫苗,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禽流感的预防控制能力和国际地位。至2004年底,两种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累计推广使用40亿份以上,取得直接经济效益3.5亿元,减少和挽回经济损失318亿元。


“十五”: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原创性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抗虫棉:继转基因抗虫棉研制成功并大面积种植后,生物技术所经过7年的努力,研制成功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通过将基因工程技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攻克了三系杂交棉恢复系狭窄、抗虫性缺乏、可育性不稳以及杂种优势不明显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难题,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创建了高产量、高纯度、高效率、大规模、低成本、能够直接应用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新体系。采用回交转育和基因工程技术,获得抗虫性达90%以上的新品种(系)和新种质材料40多个,实现了棉花领域三系配套,该技术推广应用后增产超过25%,每年新增的皮棉相当于目前1000万亩棉田的总产量,等于增加了一个长江流域棉区。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制种成本一般可降低50%,制种纯度可达100%。


“十五”: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原创性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矮败小麦:作物科学所经过20年潜心研究,利用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太谷核不育小麦和“矮变一号”为材料,建立起国际领先的矮败小麦轮回选择育种技术平台,利用该技术平台开展轮回选择育种,把小麦改良中的众多基因进行大规模的反复重组和优化,可连续和大批量地培育小麦新品种,提高育种效率数十倍,被“绿色革命之父”布劳格先生誉为“小麦育种的革命”。矮败小麦育种技术比传统育种方法的效率大大提高,育成的品种多,产量潜力大。选育出以国审小麦品种“轮选987”为代表的“轮选981”、“轮选201”等“轮选”号系列新品种,比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增产10%以上。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不仅表现在育种效率高,而且选育的品种产量水平也表现突出,在2002~2003年度国家新品种展示中,有46个品种(系)参试,“轮选987”、“轮选981”和“轮选201”分列前三名。


“十五”: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原创性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超级稻:水稻所在超级稻选育和理论研究方面有新突破,研究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在超级杂交稻育种亲本选配理论指导下,成功选育出国际公认的超级稻组合“协优9308”,平均亩产达789公斤,最高单产达818公斤,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通过多点生产集成技术示范研究,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超高产生产集成技术,社会效益显著。近年又利用分子育种技术选育出一批以“国稻1号”、“国稻6号”为代表的超级稻新品种/组合,高产潜力大、米质优良、抗逆性强。在2005年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主办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中,“国稻6号”被评选为“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


“十五”: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原创性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双低油菜:油料所育成了一大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双低油菜新品种,共有18个优质油菜新品种通过了国家或省级审定,其品质、产量和抗性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抗菌核病育种一直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中以“六高、两优、多用”优质油菜新品种“中双9号”为代表的一批双低油菜新品种,综合性状突出,品质、产量和抗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品种的成果转化率达到100%,品种覆盖到黄河以南10个省97个县(市),年推广应用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占我国油菜种植面积的1/3以上,年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8亿元以上。


“十五”: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原创性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十五”: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原创性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在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上,广泛采用作物生长、发育、遗传、演化等学科的理论和新技术,按照“广泛收集、妥善保存、全面评价、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的原则,通过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多年的综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创建了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库、复份库、中期库相配套的完整的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并首创了利用超低温处理解决野生大豆等6种难发芽种子生活力快速检测的难题。同时,建立了确保入库种质遗传完整性的综合技术体系,长期安全保存作物种质资源包括180种作物38万份,位居世界首位。(文 梁宝忠   图片/编辑 丁麟)


“十五”: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原创性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十五”: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原创性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0日 上午8:19
下一篇 2022年5月20日 上午8: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