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农业科研体制的改革,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状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从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看,近些年来,虽然已由1999年的0.23%上升到2003年的0.49%,但仍不足世界粮农组织确定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适当标准(1%)的一半。因此,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人们都把眼光盯在农业科研投入的主体——政府财政上,如何增加政府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呼声渐高。我们认为,根据我国目前农业科研投入的实际状况,在提高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还要结合农业科研工作的特殊性,重视在农业科研投入的开源、节流与挖潜上做综合性文章,才能根本扭转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的局面,使农业科研投入机制进入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建立起农业科研投资的长效机制,以适应科学发展观和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新形势。
一、改善资金筹集环境,开发国际国内两大资源(开源)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的状况,一方面各级政府要采取更多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例如,在税费改革中,依据不同行业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的程度,确定合适的农业科技专项税收指标和比例,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特别是用于资源环境、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动物重大疫病防治等公益性、前瞻性、事关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研领域。
另一方面,要重视开发社会上的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国内农业科研资金多形式筹集机制。从目前的调查数据来看,随着我国农业科研体制的改革,政府财政以外的农业科研投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由于科技市场还很不健全,这些投资的供给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使其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制定优惠的税收、价格政策,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手段,鼓励并引导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人对农业科研活动进行投资;二是采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使科研机构与公司、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三是充分发挥科技贷款的作用,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四是加速资金在农业科研、开发、推广过程的流动,使资金在流动过程中增值,再投入到农业科研活动中去;五是在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建立投资风险防范机制,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建立专业化保险体系;六是在带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质的农业科研领域,政府对企业、个人投资开发的农业科研成果采用政府收购或补贴的办法。
此外,还应通过农业科研的国际合作,在“开源”上进一步做文章。随着与国外科研合作越来越广泛,我国的农业科研能力越来越得到国际上的公认,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国外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组织就成了弥补我国农业科研资金不足的重要来源。因此,要积极鼓励广大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申请国际性基金项目,同时及时完善国内政策措施体系,创造良好的国际资金筹集环境,积极引进外资,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科研基金会,促进国际资金注入我国农业科研领域。另外,还要鼓励农业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到国际市场开展技术开发、转让与服务。
二、克服体制性障碍,建立农业科研资金高效运作机制(节流)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与资金使用上的低效并存。因此,如何在开源的同时,做到科学合理地节流,也是农业科研投资管理的重要环节。
造成我国农业科研资金低效使用的一个原因是,科研管理体制不合理,相关管理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职能错位、交叉和分散现象,造成科研投入“政出多门”和项目重复支持。同时,管理部门与市场调节之间也存在缺位、越位现象。例如,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本应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我国各级政府目前投入偏高,导致科研投入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按照市场运作机制高效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在基础研究方面,却因没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而造成一些研究领域资金短缺。
另一个原因是来自于科研单位本身的低效运作机制。主要表现为一些科研单位资金管理较为粗放,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薄弱;投入不足导致科研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造成资金的分散使用和低效;同时,为了争取经费,一些骨干科研人员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跑”课题上,真正用到科研上的时间不足,导致课题研究不深入、重复研究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致使目前我国一些农业研究机构直接用于科研的支出占农业科研总投资的比重较低,降低了农业科研的投入产出比。
要克服宏观管理层面的体制性障碍,应深化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减少部门之间职能的错位、交叉和分散现象;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提高科研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合理设置预算科目,建立统一规范的预算制度,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促进科研投入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做到量力而行,重点突出,集中统筹协调办大事。
要克服农业科研单位本身的低效运作现象,应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上做文章。要按照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人才培养与使用,有利于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优化组合的原则,加快对科研机构的调整和重新组合,解决一些科研单位课题越来越小、科研力量分散重复、科研资源浪费等问题;要发展完善的科研监督体系与问责制度,建立科研工作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公共选择程序;要合理配置科研人员,建立开放、流动、高效的农业科研人员使用机制,提高其生活待遇,尤其是科研一线工作人员的待遇,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从而使科技创新从源头上得到根本的保障。
三、构建全方位共享平台,挖掘农业科研投入的存量潜力(挖潜)
我国现行的农业科研体制,没有形成科研单位之间深层次的合作机制,以致一方面科研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科研投入形成的成果和资产等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有的甚至长时间得不到利用。因此,要大幅度提升我国农业科研的实际能力和效果,还必须在挖掘农业科研投入存量潜力上做文章,健全科技成果管理和资产管理体系,高效管理、处置政府科技投入形成的科技资产,高效运作受托管理的其他主体投入形成的科技资产。
要打破农业科研力量过于分散的格局,加强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协作与交流,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优化现有的科研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科研力量的整体优势,将农业科研投入存量挖潜的重点放在共享平台的构建上。一是建立农业科技资源平台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从法律角度界定农业科技资源的所有权及其权属范围以及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关系;划分有偿使用、无偿使用等不同使用形式的界限;制定农业科技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例、使用费征收办法等。二是参照国际规范标准,确定新形式下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实物共享和信息共享的形式、内容和范围;明确农业科技资源平台共建主体、区划与布局,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建立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安全保障机制。三是制定国家农业科技资源库及其平台一体化的管理规范和相关制度,如协作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统一管理制度、内部管理规章、对外开放管理规章、数据检索服务管理规章、监督和评估制度等。四是确定国家农业科技资源平台试点战略、试点地区的选择原则、试点方式,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目标与工作任务,制定不同资源领域试点单位的选择方案。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正处于发展的最佳时期,农业科研投入的开源、节流与挖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总之,必须用系统的思维方式,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综合解决方案,建立起农业科研投资的长效机制。
章力建 中国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朱立志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持续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