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50周年送科技下乡建设现代农业——廊坊行”大型科技下乡活动在河北省廊坊市隆重举行。中国农科院20多个研究所所长,200多名长期奋斗在农业科研、生产第一线的老、中、青三代科学家又一次汇聚到廊坊,组成“院士代表团”、“高级农业专家团”、“博士团”和五个科技下乡服务小分队,从白发苍苍的老院士到朝气蓬勃的年轻博士,中国农科院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都对此次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踊跃报名参加。他们深入基层,针对当地农业科技需求,开展了科技培训、现场咨询、赠送科技书刊以及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等丰富多彩的科技普及活动。此次活动是中国农科院贯彻落实农业部发展现代农业“十大行动”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迎接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五十周年,再一次集中展示农科院人心系“三农”、服务“三农”心情和决心,展示农科院五十年,特别是“十五”以来在科技创新、服务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本次活动受到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农业部、河北省、中国农业科学院、廊坊市等有关单位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农民朋友对本次活动反响热烈,他们认为,用这种方式送科技下乡,对他们有吸引力,既帮助他们开了眼界,长了知识,又给他们带来了信息、科技、希望和信心。
一、瞄准现代农业科技前沿,建设现代农业科研基地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作为国家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任务,着力解决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在科技兴农、国内外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全院现有40个研究所,分布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在职人员11050人,其中科技人员6000人,两院院士11人,高级职称人员1755人。
建院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克服经济上的重重困难,建立了适应我国当时社会实际和经济发展需求、覆盖主要粮、棉、油、果、菜、茶、蚕、桑、麻、畜牧、兽医等主要农业领域,学科和专业相对齐全的国家农业科研体系,为解决我国13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支撑性贡献。
二、科技创新,成绩斐然
迄今为止,中国农业科学院共获得科技成果5000多项,其中获奖成果2300项(国家级奖和省部级奖)。由我院与湖南省农科院共同主持完成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家发明特等奖,杂交水稻的推广,累计增产粮食200亿斤,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发明一等奖的“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多抗性丰产玉米杂交种‘中单二号’”、“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及其配制的七个系列新品种”、“抗病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2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聚乙烯地膜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10号”、“适合麦棉两熟夏套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6”等重大科技成果,都曾经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近年来,取得了一批处于世界前沿、代表国家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矮败小麦轮回选择育种技术实现了小麦育种革命,可不断地大批量培育优质、高产、抗逆、专用等不同类型的小麦新品种,大大提高育种效率,被“绿色革命之父”布劳格先生誉为“小麦育种的革命”,利用该技术选育出的系列新品种,比现有品种增产10%以上。在世界上首次获得抗黄矮病毒转基因小麦,创造了抗病的新种质;超级稻选育研究继续领跑世界,选育出国际公认的超级稻组合“协优9308”、“国稻1号”、“国稻6号”,高产潜力大、米质优良、抗逆性强,已超过农业部、科技部制定的超级稻第二阶段的产量目标;研制出的系列转基因抗虫、抗病、优质棉花新品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完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棉研究和生产的国家,是高技术领域唯一代表我国与发达国家抗衡的产品;特别是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创建高产量、高纯度、高效率、低成本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及育种新体系,可增产25%以上、降低制种成本50%,技术水平居世界领先,该技术推广应用后每年新增的皮棉产量相当于目前1000万亩棉田的总产量,等于再造一个长江流域棉区;对近100种农作物的200多个基因进行了研究,其中抗除草剂转基因杂交稻和大豆、转基因抗虫玉米、马铃薯、烟草等已完成田间转化试验;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已经研究出100多个多抗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研制的禽流感H5N2疫苗在扑灭我国2004年暴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新研制的禽流感H5N1疫苗首次成功解决了水禽缺乏有效禽流感疫苗这一世界性难题,是目前全球唯一大规模应用的人类/动物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工程疫苗,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禽流感的预防控制能力和国际地位;口蹄疫机理研究与高效疫苗研制,鸡瘟、猪瘟、血吸虫等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与应用,畜禽胚胎分割、胚胎移植、性别控制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广泛应用于生产。
三、积极推广科技成果,为服务“三农”做好科技支撑
科技兴农工作取得实效。一直以来,我院紧紧围绕农业部的中心工作,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科技兴农工作,“九五”期间,我院组织研究所9次赴贵州开展科技扶贫活动,并开展了农业科技西部万里行活动,组织专家到内蒙、甘肃、宁夏、新疆4省区的13个重点农牧区考察和调研,拓展了科技扶贫新思路。“十五”期间,积极参与农业部“四大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行动”、“科技之春”、农业科技年、科技入户和测土配方施肥行动、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等活动,探索和实践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方式。近年来,为加强与省市的技术经济合作,我院分别与北京、天津、重庆、河北、吉林、内蒙、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西藏、青海、宁夏、甘肃等20多个省市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
四、贯彻落实“十大行动”,为建设现代农业服务
为探索新时期服务“三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地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有效途径,响应和贯彻农业部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十大行动”,院党组专门召开会议,成立了由翟院长亲自挂帅、屈冬玉副院长专门负责、科技局具体协调的“十大行动”领导小组,并专门发文,要求各所组成落实“十大行动”的领导小组,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建立责任到所领导的工作日历。
为使科技兴农工作落到实处,屈冬玉副院长亲自组织召开了由京内研究所主管所长及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我院贯彻落实农业部“十大行动”动员会。要求各有关研究所要在3个层面上、各有侧重的开展好各项活动。第一层次,在农业部领导的指导下,在有关司局的直接参与下,联合地方政府开展系列、专题性高层次研讨会;第二层次,由院与地方政府联合主办各类科技成果展示与推广活动;以院的名义建立3-5个农业综合示范县;第三层次,以研究所为主体,结合各自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应用、科技下乡、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等活动,每个研究所都要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至少一个科技示范县,推广科技成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迄今为止,已经在廊坊院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召开了“环京南奶业发展高层论坛”,100多位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发展环京南奶业发展倡议书和项目可行性论证,为推动环境南部地区奶业的产业化发展,发挥该地区科技、市场及资源的优势,提出了发展思路。8月28日,在吉林长春,我院倡议并承办了由农业部、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玉米产业高峰论坛”,会议邀请了戴景瑞院士、黄季焜研究员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结合吉林省在玉米科研、推广、产业化方面的优势,召开了以科技产业为主题,以学术交流、科技服务、成果展示为主要形式的玉米产业峰会,参会人员包括政府官员、科技人员、企业家等1000多人。会议为国家玉米产业政策的制订、玉米科技创新、玉米产品的开发、经贸活动的开展、生产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综合交流服务平台。
我院与地方政府联合主办各类科技成果展示与推广活动,3月14日,我院和辽宁省人民下政府共同在锦州主办了第十一届中国(锦州)北方农展会。本次展销会的主题是科技与绿色、创新与新农村建设,特点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技术支撑。辽宁省政府副省长胡晓华、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锦州市委书记佟志武在开幕式上讲话。这届农展会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20个省、市、自治区的330多家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事企业,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挪威、意大利等6个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等13家企业也参展,共布置展位380多个,参展品种达到6500多个。会议期间来自锦州周边县市的六万多名农民参观了展会。我院14个直属单位、44位专家通过20个摊位,主要以实物、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宣传了150余项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签订意向协议2项。会议邀请了我院农经所吴敬学研究员做了题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报告。4月23日,在屈冬玉副院长的带领下,组织了6个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赴青海、甘肃进行调研,青海省领导非常重视这次调研活动,主管农业的副省长亲自全程陪同了调研活动,省委书记强卫亲自接见了调研团,并参加了座谈活动。院、所领导及专家畅所欲言,根据调研和自身优势,对发展青海的农牧业建言献策,得到了青海省领导的好评,我院还根据自身的优势和青海省农牧业的实际,签订了同青海省的农业科技合作协议,落实了15项科技合作项目。
今年上半年,我院各研究所还以研究所为主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成果应用和科技培训活动。通过参加地方的科技兴农活动、成果展示及现场展示会、开展科技咨询、建立科技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