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农产品及污染物溯源技术通过成果鉴定

  2009年6月28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主持、东南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参加完成的《食用农产品及污染物溯源技术》成果鉴定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袁龙江副局长主持,农业部科教司技术推广处朱岩处长参加了鉴定会。
  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庞国芳院士担任,来自行业内的7名专家对该课题进行了审查、答辩和讨论。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提供的文件完整,资料齐全,数据翔实,创新性突出,在利用牛(羊)尾毛作为肉牛(羊)溯源材料,建立肉牛同位素指纹溯源技术、茶叶近红外光谱产地溯源技术、植源性食品铅污染源解析技术、大型动物个体虹膜识别与溯源技术方面,有效综合原产地溯源、污染物溯源、大型动物个体溯源和电子标签溯源功能的集成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由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魏益民教授主持的该课题通过研究同位素指纹技术、近红外光谱指纹技术、矿物元素指纹技术、DNA指纹技术、虹膜指纹技术和电子标签技术,对牛、羊、猪、茶叶、苹果等主要食用农产品进行产地溯源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开创使用牛尾毛代替牛肉作为牛肉产地溯源材料的研究,并用牛尾毛建立了牛肉产地溯源数据库。此项发现大大降低了牛肉产地溯源技术研究的成本,加快了肉牛产地溯源研究的步伐。课题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指纹技术,对蔬菜、茶叶、水稻中的铅污染进行溯源研究,对铅污染源来源进行解析,建立了污染源贡献率的计算方法,证明了茶叶铅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尘所致,而大气降尘主要由汽车尾气和燃煤飞灰构成,而非土壤、农药或化肥所致。该课题还通过学科集成、技术集成和系统集成,建立了集原产地溯源模块、污染物溯源模块、大型动物个体溯源模块和电子标签溯源模块为一体的食品及污染物溯源系统和查询平台。专家建议将该技术成果扩展和完善后,在重点产业加快示范和推广应用。


食用农产品及污染物溯源技术通过成果鉴定


食用农产品及污染物溯源技术通过成果鉴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9日 上午9:26
下一篇 2022年5月19日 上午9: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