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来喜讯,我院矮败小麦等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由作科所刘秉华研究员主持的“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荣获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棉花所李付广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棉花组织培养性状纯化及外源基因功能验证平台构建”获得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植保所吴孔明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棉铃虫对Bt棉花抗性风险评估及预防性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哈兽研所蔡雪辉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制技术及应用”、水稻所钱前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水稻重要种质的创制及其应用”分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刘秉华带领研究团队以创新小麦育种方法,提高小麦育种效率为目标,经过近30年的深入系统研究,创造出矮败小麦,创建了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方法,实现了小麦育种方法的重大创新。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重大成果。该成果已推广应用到全国上百个单位,通过大协作,育成新品种42个,推广面积1.85亿亩,增产小麦56亿公斤,创造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项目以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太谷核不育小麦和矮变一号小麦为材料,经过连续大群体测交筛选和细胞学研究,从8785株测交后代群体中得到一株既矮秆又雄性不育的小麦,这就是国际首创矮败小麦。矮败小麦便于鉴别育性,利于提高异交结实率,兼有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特性,是高效育种工具。经过不断研究和反复实践,科研人员创立轮回选择技术,构建动态基因库,建拓各具特色的轮回选择群体,创建了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方法,即矮败小麦高效育种平台。该育种平台就像新品种“加工厂”和生产品种的流水线,不断选育出适应不同地区满足不同需求的新品种。通过轮回选择,聚合有益基因,打破不利连锁,有效解决高产与多抗、高产与广适、优质与高产等诸多矛盾,育成超高产、广适应、优质高产和抗旱节水等一批突破性小麦新品种。
据刘秉华介绍,这个项目从立项研究到现在已经整整30年,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他们的目标是让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不仅在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还要把它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它造福于全人类。
此外,我院作科所参与的“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油料所参与的“高产优质多抗‘丰花’系列花生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灌溉所参与的“黄淮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也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悉,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56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0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4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73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31项、二等奖239项;授予5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矮败小麦实物形态
矮败小麦群体
利用矮败小麦高效育种平台培育出的新品种“轮选98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