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7项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9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及所属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的6项成果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个科研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植物保护研究所郑永权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农药高效低风险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文杰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节粮优质抗病黄羽肉鸡新品种培育与应用、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周卫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棉花研究所严根土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多抗稳产棉花新品种中棉所49的选育技术及应用、油料作物研究所黄凤洪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油料功能脂质高效制备关键技术与产品创制、兰州兽医研究所才学鹏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针对新传入我国口蹄疫流行毒株的高效疫苗的研制和应用6项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农科院7项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作科所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经过60年发展,围绕育种材料创制和育种新方法研究进行合作攻关,在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利用、矮败小麦技术、品质评价体系、基因组学等方面取得5项标志性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国际奖5项,5人当选为院士。
中国农科院7项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郑永权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针对我国农药成分隐性风险高、药液流失严重、残留超标和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创建了以有效成分、剂型设计、施药技术及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高效低风险技术体系。项目成果推广应用面积1.8 亿亩次,新增农业产值149.9 亿元,新增效益 107.0 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中国农科院7项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文杰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针对黄羽肉鸡生产中存在种鸡耗料量高、品质下降和发病率高问题,挖掘出肉质抗病性状的关键基因和有效分子标记,创建了肌内脂肪含量、淋巴细胞比率为主选性状的选育技术,培育出国审新品种4个,在全国推广父母代种鸡1100余万套,在北方、长三角和西南等地区的同类型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达30%。
中国农科院7项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周卫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以黄泥田、白土、潜育化水稻土、反酸田/酸性田、冷泥田等5大典型低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阐明了南方低产水稻土的质量特征与低产成因,建立了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集成技术模式。项目成果在南方十一省规模化应用,近3年累计示范推广5730万亩。
中国农科院7项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严根土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创建了低代大群体多逆境交叉选择的育种技术途径,培育了多抗稳产棉花品种中棉所49,并研发了品种种性纯化和全程精控技术体系,保障了该品种在主产棉区的长期大面积应用,创建了基于中棉所49的棉花种植标准化技术体系。至2015年,中棉所49年累计推广面积7118.5万亩。
中国农科院7项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黄凤洪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针对制约功能脂质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创建了微波调质压榨-物理精炼制备油料功能脂质技术,发明了广适高效的脂质分子修饰与物理改性技术,成果已应用于全国10多个省份的30多家企业,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为油料产业升级换代、改善人民营养健康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农科院7项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才学鹏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针对新传入毒株防控的国家需求,创新了制苗种毒选育、定向设计构建种毒、固相多肽工业化合成技术,创建了病毒抗原悬浮培养、浓缩纯化工艺技术体系和新的疫苗制造规程、标准,主要关键技术均居国际领先水平,推动和引领了我国畜禽疫苗行业发展。
    此外,以中国农科院及所属机构作为参与单位还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植保所参与完成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灾变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资划所参与完成的“国产陆地卫星定量遥感关键技术及应用”2项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科所参与完成的“玉米重要营养品质优良基因发掘与分子育种应用”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4日 下午12:57
下一篇 2022年5月14日 下午12: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