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虫害防控与生物安全创新团队通过分析环境中草甘膦残留量对异色瓢虫生物学及共生群落的影响,发现草甘膦暴露干扰了异色瓢虫共生菌组成并显著降低了异色瓢虫的体重。该研究将有助于在农业系统中建立更安全的草甘膦应用指南,加强农药使用的安全管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总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据团队首席崔金杰研究员介绍,草甘膦是一种具有广谱性和高效性的有机磷类除草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除草剂。草甘膦的除草机理主要是干扰了必要蛋白质的合成,使植物因蛋白质的合成受到阻碍而死亡。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了草甘膦对昆虫的不利影响。异色瓢虫是棉田害虫的重要天敌,对蚜虫、叶螨等重要害虫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生防天敌,在全世界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草甘膦的使用可能会对异色瓢虫产生影响。
该研究通过探索草甘膦对异色瓢虫生物学指标及共生菌多样性和组成结构的影响,评价草甘膦对异色瓢虫的安全性,发现5毫克/升和10毫克/升草甘膦(草甘膦环境残留量为1.4~7.6mg/L)暴露可显著降低异色瓢虫的体重,并影响核心细菌群落成员的相对丰度和拷贝数。该研究结果对评估草甘膦对瓢虫或其他潜在的捕食性天敌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建议,尽管抗草甘膦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仍应加强对草甘膦的管理,防止草甘膦在田间环境中滥用。(通讯员 梁冰)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1.14784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