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进行时】全国人大代表赵立欣:提升秸秆利用水平支撑农业减排固碳

  秸秆综合利用是提升耕地质量、治理农业农村污染的重要抓手。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提出,秸秆综合利用仍有潜力可挖,建议从多方面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秸秆综合利用成效显著

  “十三五”以来,国家大力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等,赵立欣介绍,这些行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全国秸秆产生总量8.56亿吨,可收集量7.22亿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7.6%,利用能力不断提升。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测算,2020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的温室气体净减排贡献为0.70亿吨COe(二氧化碳当量,下同),其中秸秆利用的减排量为1.26亿吨COe,未利用秸秆(包括焚烧和自然堆放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为0.56亿吨COe。”

  根据粮食产量预测,2030年、2060年秸秆总量将分别达到9亿吨和10亿吨,可收集资源量将分别达到7.8亿吨和8.8亿吨。在保障粮食稳产增产、耕地土壤肥力和饲料需求的前提下,预测到2030年全国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利用量将分别达到4.69亿吨、1.27亿吨和1.24亿吨,2060年将分别达到5.09亿吨、1.89亿吨和1.67亿吨。赵立欣介绍,“基于上述预测数据,不断提升秸秆科学利用水平,到2030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的温室气体减排贡献潜力将达到1.72亿吨COe,到2060年将达到2.73亿吨COe,减排潜力巨大。”

  多举措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中,秸秆综合利用仍有潜力可挖。赵立欣建议,第一,要加快建立监测评估体系,摸清底数。赵立欣表示,在宏观层面,“基于国际通用方法学,科学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减排固碳的监测指标、关键参数及核算方法,在重点区域布设秸秆还田、能源化利用等监测网点,开展温室气体排放和农田固碳能力长期监测与抽样调查,形成常态化监测评估机制,实测明确各类排放因子,摸清底数算好账,定期编制并发布监测报告,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第二,在农田利用方面,推进秸秆科学还田,提升耕地土壤有机质。赵立欣介绍,“据研究,我国农田土壤碳库容量还远远达不到饱和,增加潜力巨大,秸秆还田可显著促进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据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秸秆还田土壤质量定点监测数据显示,5年来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了0.3~0.5g/kg。”为此,赵立欣建议,“在东北黑土、南方酸化土等重点地区,建立一批国家级秸秆还田固碳长期定位实验站,开展不同秸秆、土壤类型、耕作制度、还田方式、秸秆还田量等因素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的长期影响评价,分析土壤碳库容量动态变化情况,构建秸秆科学还田决策系统,为我国农田土壤碳汇扩容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加快秸秆能源化利用,提高减排固碳贡献。赵立欣介绍,秸秆“五化”利用中,能源化利用的减排固碳潜力最大,基于2020年秸秆五化利用比例核算,8.5%的秸秆能源化利用量,温室气体减排贡献达到30%,应该重点扶持和推动该技术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冬季取暖需求旺盛区域,建设一批秸秆能源化利用试点县,探索县域可示范、可推广的低碳用能与农业可持续有机结合发展模式,进一步发挥好替煤减碳的作用。

  第四,加强科技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赵立欣建议,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减排固碳理论创新与专题研究,评估不同秸秆利用技术减排降碳的成本效益,研发推广低成本、低排放的清洁转化技术,制定一批秸秆减排固碳利用技术和核算方法等标准规范,为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纳入温室气体减排交易,提升低碳利用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力支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2日 上午11:12
下一篇 2022年5月12日 上午11: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