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静带来了一组调研数据:2021年我国授权发明专利数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但2020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4.7%。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王静表示,我国科技创新近年来取得长足进步,但专利数量存在严重“虚胖”,需深入研判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的深层次原因。
那么,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王静提出了多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落地的建议。
首先,要提高专利质量,“未来需加强对科研院所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专业培训,常设培训包含专利申请、挖掘布局、侵权分析和商业化实践案例解读等系统课程。提高知识产权申请质量,对国家级的技术应用类研究项目承接科研团队提供知识产权保护辅导。”
其次,要鼓励协同创新,完善知识产权确权制度。“要破除阻碍科研人员合作创新的考核机制,规范科研成果完成人署名机制,允许科研人员自行约定知识产权权属比例。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使用科研经费或者社会捐赠设立成果产业化种子基金或创业投资基金,用以扶持技术工程化、规模化、产品化验证,提高科技成果技术到商品的转化效率。”
最后,设立各级或第三方技术评估和转移转化机构或平台,让科研单位“敢于转”。“科研人员需要组建由技术、法律、金融、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组成的机构或平台支持,负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指导和管理,提供精准全方位的服务,降低行政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法律和商业风险,扭转专利所有权人怕承担风险而‘不敢转’的局面,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